盛夏时节,走进沿河官舟镇黄龙村,美丽山村的崭新面貌让人眼前一亮:规整的农家小院,通畅的连户道路,热闹的文化广场、吐露着新芽的行道树,处处显露出生机。……村内日新月异,心齐气顺,群众参与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官舟省级农业示范园区(黄龙食用菌基地)
该村第一书记冯爱军,他告诉笔者:“通过这些年开展精准扶贫,我们办起了合作社,培育了300多亩食用菌,种植了100多亩金银草、建设50亩烤烟育苗工场。咱们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人均年纯收入不断增加,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黄龙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该镇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该镇近年来结合实际,确定“1311”精准扶贫思路:“1”即党建保障,“3”即产业、创业、就业三业扶贫,“11”即民政办、移民站、规划站、合医站、教管中心等11个职能部门实施民生兜底扶贫。强化党建打造扶贫“生力军”,履行使命打出扶贫“组合拳”,拓宽渠道助力脱贫“加速度”,构建了促发展惠民生、生态优百姓富精准扶贫新格局。
强化党建,打造扶贫“生力军”
推进精准扶贫关键在党、实质在人。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干部是关键。该镇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建统领全局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责任体系,凝聚各个方面的力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劳动技能培训
该镇以脱贫攻坚战场为培养干部的“试炼场”,打造一支敢担当、能干事、干实事的干部队伍,齐心协力集中发力。组建了“领军队”。镇副科级以上领导联系贫困村,同时从镇下派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到村开展驻村工作,作为领军队伍,制定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对接落实重大项目和做群众(贫困户)思想教育引领等大事要事。组建了“中坚队”。全镇20个贫困村,选派优秀干部43个为脱贫攻坚工作队员,与村四职干部一道作为脱贫攻坚中坚力量队伍,长期专门冲锋在战斗一线,具体组织发动群众搞好公路建设、饮水工程建设、五改一化和产业发展等实质性工作。组建了“后勤队”。充分利用村四职干部对村情及群众的了解,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切实做到干部是块砖,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为炼就精兵强将,该镇高度重视学习培训。2018年以来,开展镇、村干部新时代大讲堂讲习活动46期;开展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专题学习培训12场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13场。
如今,在“党建+扶贫”带动下,该镇实现了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驻村工作全覆盖,大部分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了,村容村貌改观了,支柱产业壮大了……嬗变的背后,是该镇持续实施驻村工作的“蝴蝶效应”。
履行使命,打出扶贫“组合拳”
该镇新岩村是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邹杨说起贫困户脱贫,滔滔不绝......
全村贫困户128户289人,争取68万元成立油茶和刺梨两家种植合作社,带动全村80多户贫困户开展种植业,争取公路维修费、扶贫专项建设资金等20多万,安置就业35户186人……目前已实现户户有项目,扶贫收益全覆盖。
新岩村是该镇“三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该镇将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把准重心,围绕中心,攻克难点,顺应民心。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活动,逐户逐人核查,精准识别确认,摸清贫困底数,同时找准支撑抓手,聚力产业、就业、创业“三业扶贫”。
燎炬村白芨中药材产业
产业扶贫。据悉,扶贫产业是该镇脱贫的重要推手,目前已实施黄龙村食用菌栽培基地300亩、野漆根村猕猴桃基地600亩、燎炬村中药材白芨基地200亩、新岩村刺梨种植550亩、吴家山油茶产业600亩、中华村土司贡茶种植1000亩、爱新村蜂蜜养殖200桶等多个扶贫产业项目,带动全镇贫困户2463户6722人增产。实现贫困村村村有项目,户户见收益。
官舟恒泰源服装厂做工现场
就业扶贫。该镇引进恒泰源服装厂这类市场前景好、吸纳就业人数多的企业入驻,并签订协议,优先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已实现就业1000余人。同时村内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余家、流转土地3万余亩,油茶、水果、中药等种植面积9000余亩,农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已转移贫困人口就业5000余人。
创业扶贫。该镇针对贫困户“创业无项目、发展无资金、就业无门路、种养无经验”等瓶颈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为贫困户搭建脱贫平台。一是开设技能培训,搭建创业平台。利用讲习所请种养殖专业人士传授种养殖技术,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开展技能培训13次。 二是推动小额贴息贷款进程,搭建资金扶持平台。根据省、市、县精扶贷相关政策,该镇在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工作中注重时效、质量。明确专人与地方农商行积极对接,详细了解每户贫困家庭经济情况,分析扶贫资金在每个贫困户家中发挥的脱贫效果。截至目前,官舟镇小额贴息扶贫贷款已发放1134户,共计5670万元。
拓宽渠道,助力脱贫“加速度”
政策、方法对了头,工作一步一层楼。该镇统筹民政、合医、村规站、教管中心等11个职能部门精准发力,实现基础垫基、政策兜底、民生保障。
基础垫基。按照年度项目计划和贫困村退出标准,以改善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主抓手,大力改建、新建通村、通组和产业公路,兴修安全饮水,全面改造电网等,一场场基础设施建设抢先战不断打响。目前,完成全镇通村产业公路20余公里,全镇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550公里,实现100%自然村通油(水泥)路;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实施烟水配套、蓄水及集中供水工程,实现90%的自然村通自来水和7万多人安全饮水目标;实施农田水利整治项目,电力和信息建设加快改善,完成39个村(居)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实现移动4G网络全覆盖。
政策兜底。该镇民政办将全镇建档立卡户1277户1659人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保障范围。据悉,近两年来,在住房保障方面,危房改造1380户,共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易地移民搬迁项目概算总投资2.85亿元,规划共安置1230户8560人,目前已入住200户1045人。医疗卫生保障方面,乡镇卫生院定期不定期开展免费上门体检,建立了全镇群众健康档案,目前已开展免费体检活动10余次。
民生保障。该镇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及时兑现“雨露计划”补助资金和新考取大学学生的奖扶资金,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整顿教育收费标准,目前,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7%,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7.9%,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大幅度提升;实施健康保障工程,均衡卫生院和民营医院的管理及政策扶持,做好社会保险征缴工作,参保12746余人,缴费1549100元,已全面录入完毕。共发放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续费、新参保征缴和养老金待遇6500余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参合54019人,缴费6482280元,新增就业人员400余人,劳动力转移9958余人。(祝宇,通讯员 王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