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贵州沿河,************,山青水秀,暮春的阳光和小雨,润育了满山的绿色和希望。
在群山环绕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三会溪村,数百头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吃着草,哞哞、咩咩声此起彼伏。
4月26日上午,刚刚雨过天晴,笔者从沿河县城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赶到三会溪村杨胜强的畜牧养殖基地,看到这生机勃勃的一幕……
截肢:身残志坚挑重担
现年28岁的杨胜强,在10岁时左手摔伤,因当时医疗条件欠缺,治疗不及时,不幸左臂被截肢,落下了终身残疾。
初二那年,他15岁,因家庭贫困,辍学在家务农,家里有2个姐姐,2个妹妹,作为家里的男子汉,他开始帮父母分担家庭重担。
因为左臂缺失,干农活跟不上,他就开始喂养牛羊。最开始养几头,因道路不通畅,山路弯曲泥泞,只能选择用马驼饲料进山,靠着他不服输的毅力一直在山里坚持着。
善良:致富不忘同命人
在他的坚守下,他养殖的牛羊一天天增多,山坡上的喂养棚也渐渐多了起来,随着养殖规模的壮大,他还请了两个和他一样身患残疾的人做帮手。
杨天江是他的帮手之一,一级残疾人,丧失了听觉能力和口语能力,在杨胜强的畜牧基地工作已将近6年了。
50岁的杨天江整天与羊群在一起,脸上总是微笑,笑得非常的灿烂,他虽聋哑却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这也许就是他最开心的事。
苟富贵,勿相忘。致富不忘同命人,杨胜强还热心帮助邻村一位残疾人士蒲兴勇,蒲兴勇外出务工时致残,后来只好回乡在家闲着。
就在蒲兴勇最消沉的时候,杨胜强走进了他家的门,帮他联系卖牛羊,教他饲养技术,联系销售渠道。
如今,蒲兴勇的饲养场也小有规模,现有牛70余头,羊20余只,生活也越过越好。
杨胜强还通过“金扶贷”帮扶带动3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去年底为3户村民送去了新年“分红金”。
自强:自立更生求发展
一枝一叶总关情。以前饲养基地所处位置交通不便,为方便附近村民及其产业的发展,杨胜强自费6万元修了一条近2公里的进山公路。如今,在中寨镇政府的帮助下,公路正在硬化。
为了方便短距离运输材料饲料,节损运费,进山公路修通后,杨胜强购买了一辆小三轮农用车,克服身体不便带来的困难,反复练习学会了驾驶,自己把材料饲料从山外大公路运进基地。
村里年轻人很多出去打工,在家大多为年龄较大的老人,因劳动力不足,有很多丢荒地,杨胜强花上万元租金把部分荒地承包下来发展养殖,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给周围的村民带来了实惠,很多村民也学着他饲养起牛羊。
仅有初中学历的杨胜强,却懂得很多饲养知识。“他喜欢学习,经常到外地参加各种养殖技术学习活动,学习回村后又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其他的村民”。杨胜强的父亲告诉笔者。
坚守:为家人过上好日子
“我娃从小到大都不容易啊”杨胜强70多岁的母亲蒲素英一边在灶头忙活一边感叹。
成功的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因为断臂不能正常劳动曾被很多人质疑,杨胜强的很多梦想被认为是“痴人说梦”,尽管10年创业路布满荆棘,但他仍然忍痛前行。
一路走来,家人的信任和陪伴,是他最大的感动,最难最苦的时候,家人亲人的一句“干!我们支持你!”是他最有力的“动力源”。
“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的,等生活好起来了我想买辆车,再修个好点的房子,让支持我家人都能过好日子”,杨胜强谈起未来愿望,眼中始终充满着信心和向往。
愿望:带动村民共致富
杨胜强的畜牧基地牛羊最多时有300余头,2017年毛利收入50多万元,纯利润达10万余元,但离他的目标还有距离。“牛有200头,羊500只,就够了。”杨胜强望着满山的牛羊,微笑着说道。
断臂不断志。他身残志坚且勇于奋进的精神,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他的畜牧基地被评为铜仁市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点,他个人也被评为铜仁市第一届创业之星,先后获十佳创业青年、十佳致富能手等称号,2017年还获得省级创业基金。
“要感谢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的支持,有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我从不感到孤立和孤独,唯有把产业发展得更大更好,带动大家一起发展,是我最大的愿望……”。杨胜强很感动地说。
采访结束,暮春的天空被淅淅沥沥的小雨洗得格外清澈,与郁郁葱葱的群山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杨胜强的身影在蓝天白云下的山野间坚定矗立着。
满山牛羊的叫声萦绕在崇山峻岭之间,杨胜强说,那是他最喜欢的声音……(文波 朱泗蓉,摄影\文波)
相关阅读
2018-05-24 16:05:15
2018-04-29 09:22:35
2018-04-25 17:51:05
2018-02-13 13: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