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饴弄孙”,一直是很多老年人最向往的天伦之乐。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人口流动频繁,当子女远离故土去到陌生的城市求学、生活,家庭之间的连接就像一条长长的风筝线,父母与子女情各牵一端。而小生命的降生总会成为一个扭转情势的契机,为了帮子女照顾孩子,很多老年人离开家乡,从乡村迈进城市,或是从熟悉的城市抵达一座陌生的城市,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新生活?老来换环境,他们会有哪些不适或烦恼?
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每天10多个小时独自看娃,有点力不从心”
7月30日上午,天气晴好,在廊坊市区龙河盛都小区内,小花园和附近甬路上,到处能看到带着孩子乘凉或游戏的老人。这些老人的年纪从50岁上下到70余岁不等,记者采访了解到,他们大多是从外地来到廊坊的,主要就是为了帮子女看孩子。正赶上孩子们放暑假,很多老人感觉暑期任务比平时又重了一些。
今年71岁的杨老先生来自大城县,身子骨还很硬朗,可白发苍苍的他抱着白胖胖的小孙子仍有些吃力。杨老先生介绍,孙子嚷着要吃冰棍,他带孩子下楼来买。小孙子快满4周了,体重有30来斤。“一出门车多人多,经常抱着,也算是练出来了。”杨老先生说。
杨老先生的老伴去世早,儿子大学毕业后,娶了一个老家在西北那边的媳妇,两人一起留在廊坊打拼。4年前,小孙子出生,儿媳妇娘家那边离得远,只能请了个月嫂照顾。小两口买房还是贷款,谁的工作也不能辞,雇保姆的费用也承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杨老先生离开大城县某农村的老家,来到廊坊。
头几年,杨老先生每天在家照看孩子,儿子、儿媳妇早出晚归,一般在早上离开前会给杨老先生做好饭,中午热热将就着吃。“孩子小的时候离不开人,也带不出去,每天10多个小时,我就自己在家看孩子,再赶上孩子哭闹,实在有些力不从心。”杨老先生说,尤其是他在老家住惯了宽屋大院,在这楼房里住,又出不去门,那段时间实在觉得憋闷。去年起,孩子上了幼儿园,杨老先生的压力顿时小了不少,每天到点接送孩子就行。“孩子这一放暑假,前几天都有点不适应,老觉得累。好在孩子不算太淘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好带了。”杨老先生感叹,“这就快熬出头了!”
从“空巢”飞到子女身边,得失几何?
今年64岁的李阿姨,老家在大厂。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打从女儿上了大学,每年回家就是有数儿的几回。后来女儿结婚生子,留在了廊坊发展。打那时候起,女儿就经常给他们老两口灌输一个观念:两位老人早晚得到廊坊来、守到她身边。
11年前,女儿给他们生下小外孙,就提出想让老两口过来。老两口一时之间丢不下老家的房子和地,还有院里养的一群鸡。后来,因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就在这边,有他们帮忙带孩子,李阿姨他们就没过来。
4年前,由于孩子要上小学了,爷爷奶奶年龄比较大,接送不便;加之女儿劝说,趁李阿姨他们还年轻,更容易适应环境,就得早些过来才好。李阿姨和老伴就一起来到了廊坊。
“刚来那时候挺不适应的。”李阿姨说,住得不踏实,总想着老家的房子无人照管。而且,因为好多年没和女儿长时间相处了,那会儿在老家老惦记女儿过得好不好,有时候也觉得寂寞、想孩子,可真到了一起,也免不了磕磕碰碰。李阿姨觉得女儿不够节俭、不会过日子,天天总抱着手机玩,连带的孩子也天天追着妈妈要玩手机。女儿就怪她唠叨,说时代不一样了,让他们试着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好在是自己亲闺女,说什么都不记仇,磨合了这几年,已经融洽多了。”
李阿姨对新环境适应得很不错,因为孩子比较大了,加上老两口一块分担,压力并不大。平时没事的时候,她就到小区里遛遛弯,跟这边新认识的朋友们聊聊天。李阿姨的老伴也时常出去下下棋、打打牌。“要说起来,我们还是在老家住着舒服自在。但是考虑长远的话,早晚得到孩子身边,要不年岁大了,两头互相够不着,我们不方便,孩子们也不放心。”
老人“幸福指数”容易诱发家庭关系连锁反应
“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都很大,不让老人帮忙带孩子不现实,可自打婆婆一过来,我们家里就没太平过。”市民张女士说。
张女士的婆婆是浙江人,从饮食生活习惯到育儿理念,地域差别较大,使得两人冲突不断。张女士的婆婆觉得自己抛家舍业大老远跑过来给他们看孩子不容易,总是态度强硬;张女士又性格倔强,从不轻易向人低头。张女士的丈夫夹在中间,开始还尽力调停,可因为奈何不了自己的母亲,只能不断劝说张女士多妥协一点。时间久了,张女士越来越觉得委屈,连同跟丈夫的关系也越闹越僵。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家里刚多了一个孩子,紧接着老人走进小家庭帮忙带孩子,常会成为家庭矛盾集中爆发的导火索。如果老人对新环境特别不适应,独自带孩子、做家务压力繁重,加上有的老人为了帮忙看孩子与老伴长期两地分居,都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下,与子女之间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冲突就更容易爆发。
对于家庭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年轻人往往能跟朋友聊聊,一起吐槽,还有些渠道纾解。而对于一些从外地过来的老人,还没有建立起新社交圈的情况下,只能把情绪闷在心里,积压到一定程度则会爆发出来。
在龙河盛都小区内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周女士介绍,很多老人带孩子的压力确实很大,“都够够的了,不少人都是一有时间就往外跑。”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她介绍,小区里有个老爷子,是和老伴一起从永清过来帮忙带孩子的。每到周末,老爷子就要求“放假”回老家,也是为了休息休息、换换心情吧!为了让老人们有机会结识新朋友、尽快融入新环境,社区居委会和便民服务中心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提供平台。
让带娃老人“落地生根”,还需多方努力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市区45周岁以上流动人口有2.8万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帮子女带娃来到廊坊。随着“二胎”政策放开,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普遍,这个群体也需要更多关注。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凌昀介绍,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些老年人从乡下进城、或是从外地过来帮子女照顾孩子时,由于价值观的冲突,城乡消费行为的差异,地域差异,以及育儿观念不同等原因,致使一些老年人心情压抑,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失眠等症状。她之前接触的咨询个案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案例。
宁凌昀分析,在乡村,老人的观念中是没有“退休”这个概念的,他们是“活到老做到老”,而且对自己的生命是有一种掌控感的,邻里链接频繁,沟通无阻,相互照应,他们的生命意义感深刻。在城市里,首先是观念的冲击,有一些陌生的事情必须去学习,与子辈的育儿观念不一致,包括沟通的减少,都会让老年人感觉到孤独和不安全感。其实,这就是社会角色改变时的应激反应。不过,也有一部分老人能够积极融入社区,从而减轻一些这样的症状。
老年人的情绪情感有一些特点,比如说他们自尊感与自卑感共存,空虚感与孤独感共生,焦虑感与抑郁相伴,衰老感与怀旧感同现。部分老人在退休或是离开故土之后,他的社会角色就被边缘化了,从而缺乏自我认同感,仿佛“隐形人”,似乎看不见自己的存在价值了。这时,他的整个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在萎缩,与其生理功能的衰老相比,就会显得很糟糕。
所以,应对办法就是多做一些老年人的情绪疏导及心理关怀,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合唱团、朗诵会等,用这些积极行为促进老年人积极情绪的产生,让他们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多留意新事物,抱持一切皆有可能的心态。在家庭层面,做子女的要给老人“赋权”,让老人感受到被尊重,对一些事有掌控权,让他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感,他们将不再孤独。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加强对老年人心理上的关照,比如为老年人建立一些心灵档案,为老年人做一些社工服务等。
此外,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老年人的情绪情感等心理问题,还有不少现实问题值得关注。很多面向老年人的福利待遇,多是以户籍所在地划分的,还有医保的异地报销等问题,目前尚存在一些阻碍,这都为长期客居异地的老年人带来了不便。
不过,这些情况正在好转。就拿廊坊市公交卡C卡(爱心卡)来说,过去规定是只面向65周岁以上具有本市户口的老年人、伤残军人、盲人;而现在,外地户口的老年人携带本人身份证和本市本人房产证或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离退休证及相关证件复印件,也能够办理,一定程度上放宽了条件。还有老年优待证,外地户籍老年人也可凭暂住证按规定进行办理。
市老龄委工作人员表示,这些政策逐步放宽,有利于外地老人尽快融入新环境、新生活,让他们除了帮助子女带孩子,也有机会为廊坊经济社会的发展多贡献余热。(董明超 通讯员 陈洁 任雨薇)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