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如何发展把贫困户聚集到产业链上来,发展好脱贫产业?自贡市大安区紧紧围绕“六个精准”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始终坚持把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在着力解决贫困户发展无方、创业无门、产业无力、观念落后等问题的同时,引导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奔康。
7月27日一大早,大安区三多寨镇长河村3组村民曾有才就来到鸡棚喂食。两个鸡棚毗邻而建,10000多羽******在大棚内欢快觅食。曾有才夫妇先后生育了4个女儿,沉重的压力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难以为继,成为长河村“有名”的贫困户。
“当时喊我拿钱出来养鸡,家里一点钱都没得,哪里敢干。”曾有才回忆,2016年,大安区鼓励贫困户参与一体化养鸡项目,通过代养模式收取代养费增收。但家徒四壁的曾有才,面对多次上门做工作的镇、村干部,只能摇头拒绝。
“贫困户本来就家里底子薄,加上缺技术,对新产业心头没底,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陷入贫困。”区扶贫移民办副主任彭明志介绍,针对贫困户普遍存在类似曾有才的情况,大安区采取公司带动贫困户、政府提供征信和周转金、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地方财政进行全额贴息的“银政企+贫困户”四方联动产业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发展产业有启动资金、有企业带动、有技术保障、有销售平台,解决一切后顾之忧,轻装上阵,助推扶贫产业加快发展。
“银行申请小额信贷5万元,政府补助2万元建棚资金,向村里的扶贫产业基金借支1万元免息资金,再加上从家门亲戚那儿借了几千块,建起了第一个大棚。”曾有才说,凭借这一鸡棚,当年他就出栏3批鸡,纯收入4万多元,年底就实现了脱贫。2017年下半年,曾有才又扩建了一个鸡棚,年底投入使用,目前第二批鸡即将出栏,预计今年收入能突破9万元,曾家可以一举迈入农村高收入家庭行列。
为了帮扶贫困户走好产业脱贫道路,大安区设立6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协调金融机构将扶贫小额信贷放款年龄放宽至65岁,并为贷款贫困户购买“安贷保”。还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修建养鸡大棚的贫困户每户补助2万元,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在全区26个贫困村和所有非贫困村分别设立55万元和3至8万元的产业扶持基金。
“大安区依托‘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这块招牌,确定以养殖业为重点、种植业为补充发展脱贫产业。引进江苏立华3500万羽一体化养鸡项目为主导产业,以优质杂柑、核桃、水产等为配套产业,全力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彭明志介绍,针对不愿养鸡的贫困户,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带动贫困户土地流转和务工就业,实施“支部+农业企业+贫困户”模式增收。如永嘉乡6000亩核桃种植基地,除土地流转和安置就业外,还带动贫困户发展800亩核桃种植,促进长远增收。
针对产业基础薄弱的村,鼓励自主发展产业,通过“支部+专合社+贫困户”模式,将贫困人口聚集到产业链上来。如何市镇黄桷村将扶贫专项资金量化入股,在全市率先成立贫困户专合社,发展循环种植100亩、水产60多亩,修建养鸡棚8个,全村325名贫困人口都是股东,每年分红,有劳动力的还可在专合社务工增收。
鼓励各村能人大胆挑起“致富带头人”担子,通过“示范户+贫困户”模式,带动村民自主发展产业。如庙坝镇九房村党员杨剑,毅然放弃广东高薪工作,回乡带领村民创业,从无到有发展花椒产业200亩,年产值200万元。
通过实施多种模式,大安区将85%的贫困人口聚集到了产业链上,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能力弱、缺资金技术等问题,实现了稳定增收,累计脱贫3460户。同时,盘活了土地、劳动力资源,促使一大批工业项目落地投产,优化了产业结构,延伸了产业链条。全区新增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38家、农民合作社69个,引导6584户农户向产业链聚集,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发展、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曾鹏程)
相关阅读
2023-09-26 16:28:52
2022-10-06 14:24:51
2019-06-09 18:40:26
2018-12-29 07:30:16
2018-11-07 17:26:45
2018-10-31 16: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