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小就热爱书法,用小小毛笔划出流动的线条,写出至理名言,写出诗词佳句,就像美妙的音乐,悦耳动听、也像壮丽的画卷,赏心悦目。祖国的这一古老传统艺术在他小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他立志,将来他也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为此他奋斗了一生。
诸多的评论中称他为军旅书法家或者工人书法家。而他一笑,什么书法家,我就是一个喜欢书法的草根。就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复员军人,一个当了几十年工人的河南汉子。他现为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石油管道局诗书画协会会员,廊坊市诗书画研究会会员。他没有显贵的头衔,也没有高学历,但是,他的书法作品中却透着浓浓的军人豪键、苍劲之气。笔墨、结构、章法、内容,流畅的如同一曲明快、奋进、热血沸腾的进行曲,使许多人喜欢收藏。在廊坊有诸多人收藏他的墨宝,著名剧作家何庆魁工作室内挂有他的书法大作,身边同事、工友家里更不乏见,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向他请字。全国各省区以及港、澳、台,日本、美国、马来西亚、英国等都有他的书法作品流传。他的书法作品屡屡获奖,2008年,由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书画展,荣获二等奖;2009年书法作品被载入《中国书画家大辞典》当代卷;2010年书法作品被载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赏析——盛世大匠》大典;2010年曾被中国书画家报社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2011年书法作品被载入《当代中国书画领军人物》大典……
他1950年出生在河南省一个农民家庭,随着父亲家人闯关东到了黑龙江,1969年当兵入伍到湖北,当了五年空降兵,复员后在管道局运输公司上海车队开大货车,东西南北中,跑遍大江南北。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习字的爱好。他自小崇拜当地一位专写牌匾的匠人,写得一手漂亮的颜体字,他就以那位匠人为师,老师的字就是他临摹的字帖,一笔一画,一遍又一遍书写,直到写好为止。家境贫寒,缺少纸、笔、墨,他就用手指、树枝当笔,没有纸,就在地面上、在沙地上、在雪地上写。晚上躺在床上,手指就是笔,被子、肚皮就是纸,甚至对空写。他的字写得好,受到老师的夸奖。但是,真正走上书法之道还是从部队开始,他总说,是部队,是党培养了他,是部队使他把写字只是个手艺的认识飞跃变作了书法艺术。由于文化大革命,虽说是读了初中,其实没有读学到多少文化,当兵到了部队,文化知识才有了大的提升。他是空降兵,跳伞是他的本领。但是喜欢写字,在部队,这一特长得到领导重视,让他写黑板报、办文化活动室,为部队科技展览写说明词,甚至编写快板、相声、对口词等文艺节目,拓宽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和实践,他认为无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它们的规律是相通的,都是可以相互借鉴的。由于出色的艺术才能,还得到部队的嘉奖。期间,他大量阅读中国古代戏剧诗词以及书法典籍。在书法实践中,他更广泛临帖,颜体、魏碑、隶书,他崇尚晋唐李邕、王铎,近代沙孟海、武中奇等大家。他也很注重学习书法理论,他背诵诸如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书法论述,至今张口就是一段段的借用。对于毛主席的书法,他更是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他读书,坚持“要学进去,走出来。不能读死书,不能当书奴”,他认为,每个人的思想、修养、阅历、经历、内心世界等都不一样,要学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板,大胆走自己的路。书法创作,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没有感情的作品,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他去过很多地方,特别养育了很多书画名家的苏、浙、闽南一带,每到一处,别人观赏山光水色,红花绿柳,而他却专注古迹、名人、名居,因为那里有许多楹联、牌匾、碑文,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边看边研究,有时一撇一捺都要琢磨好一阵子。这些都是滋养他书法筋骨的养分。他是一位伞兵,他说,跳伞一开始不害怕,初生牛犊,不知道害怕这个词,但是跳着跳着,有些害怕了,跳到后来又完全不害怕了,因为摸到了规律,有经验了,熟能生巧。写字也一样,刚开始觉得就是一支笔,觉得没有什么难以驾驭的,但是越写越觉得很难,而且觉得写的不好看了,你如果撒手不写了,那就前功尽弃,继续知难而进,不断努力,博览众家,吸取他人之长,不断填补自己的不足,就会进步,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再回头看时,你会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练书法,也得修行,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一个人品德不行,写出的字也必然会透出你低下的德性和气质。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敢于严格要求自己,很重视对“德”的修养,在部队做一名军人,就要对党对国家忠诚,到企业工作就要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对同志都要热心诚恳,不因地位高低待人,对普通人也要敬而待之不会慢待,他经常应邀外出参加各地的一些笔会和书法交流活动。住在酒店宾馆,一些服务员、保洁工人向他求索墨宝,他从不吝啬怠慢,恭恭敬敬写好奉送。
如今68岁的他,已经进入老年队伍,他依然如痴如醉辛勤耕耘,为了创作30多米的一幅长卷《千字文》,他常常晚上9点开始写,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3点,一沉下心来,就忘记了时间。他对书法的挚爱,书法对他来说,也给他带来不少好处,一是不寂寞:兴趣会使你有广泛的人际交往,经常出去参加一些笔会交流活动,和志同道合的同志在一起切磋,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二是对养生健体有好处,写字时,能静下心,聚精会神创作,看似不用力,其实全身都在运动。小小的毛笔没有多重,但是当他奋力疾书时,脸上汗珠子往下直掉,他说是丹田发力之故。看起来似平心静气,其实调动全身心的精、气、神在投入其中。习练书法给了他健康的身体,如今他的动作干练灵活,没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不胖不瘦,很健康;三是长知识,学到了很多学问,他会背诵历代许多大文学家的诗词绝句、至理名言、精美散文名句等,而且力求理解其深刻含意,加之他多年来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沉淀,这对他后来的进步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从少年喜欢书法艺术,半个世纪过去了,字不离手,辛勤劳作,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一个解放军战士,再到一位工人,身份在变化,但是他的爱好却一直没变。到今天人们时常看到他肩挎书包,里面装着笔墨砚等文具,走到哪里带到那里,随时随地都可以写起来。他说,为了当初的梦想,他持之以恒,坚持了一生。他还要继续坚持下去,自己走到哪里,就要把老祖宗的这个文化瑰宝带到那里,继承发扬光大下去,这是他终生不渝的梦想,沿着这条路他往前走着……(檀秀凯)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