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三河市泃阳镇高各庄村,2015年3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选为“全国文明村(街)”。近些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和群众,戮力同心谋发展,一心一意奔小康,使党的光辉旗帜在文明村里高高飘扬。
五月的田野,草长莺飞,生机盎然。在这惠风和畅的季节,走进了闻名三河的“文明村街”高各庄村。映进眼帘的是绿树掩映、树木相连的绿色生态村。只见一排排房舍红瓦碧墙,一行行法桐、白腊枝碧叶芳,一株株紫薇、海棠鲜花怒放,一条条水泥板路清洁干净。路两侧粉刷一新的墙面上,张贴着“古二十四孝”和“新二十四孝”壁画长廊,彰显着孝、廉、仁深厚的人文气息,整个村庄显得十分清新、整洁、亮丽。
谈起村里的巨大变化,人们不由得提到村党支部书记孙玉成。是他在年过六旬时,再次担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成为踏上新征程、振兴新农村的带头人。
壮心系桑梓,临危挑重担
高各庄村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27岁的孙玉成带领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削三岗、平三港”,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大办农电,亩产超千斤,贡献过百万(公粮),成为三河县“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后来,孙玉成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被抽调到乡(镇)企业工作。2011年,当他回到村里时,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在,村干部像“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电力设备管理不善,村庄道路坑洼不平。群众生活出现种地难、收割难、吃水难、行路难等“几大难”,村容村貌乱象丛生。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路上,泃阳镇党委经过深入调研,遍访民意,决定再次委任年过六旬的孙玉成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好马也吃回头草”。八年来,孙玉成牢记使命,强毅力行,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与群众同舟共济,打了高各庄村漂亮的“翻身仗”。在村庄的乱象治理上,针对症结抓关键,班子带头做表率。一是配齐配强“两委”班子。健全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党务、政务、村务全面公开,重新赢得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任。二是加强党支部建设。落实好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针对不同情况,具体加以落实。对7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老党员,由支部成员分包到人,定期登门,把上级文件精神和支部活动的安排及村里的大事小情送到党员家里,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在外打工、经商的党员,除定期组织他们回村参加活动外,还通过邮箱、微信等现代媒体手段,与其保持联系,使之做到“人在外,心系高各庄”。三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和模范作用。积极落实和履行农村党员“七权七责”、“1+10”党员联系户制度,还通过落实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行、“夺旗争星”等举措,使全村48名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着带头作用。
群众获幸福,和谐满乡村
高各庄村共有416户,1630口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孙玉成带领党员干部,多方筹资,累计投入8100万元,为群众办了实实在在的许多好事、实事,不断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村容村貌靓洁美。村里的10条交通要道、8000延米,全部修成了宽6米的水泥板路。55条小巷、7500延米,也全部水泥硬化。修建主路两侧排水沟3500延米,栽植各类风景树木1.3万棵。安装路灯200盏。吃上洁净自来水。新打了两眼深水机井,铺设主辅管道17000延米,使村民全天24小时吃上放心自来水。
村庄安全有保障。为创建“和平村街”,在进村和村内主要街道路口,安装48个监控器,覆盖全村,打造了立体安全的防范体系。村民看病不再难。村里新建了120平米的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文化生活欢乐多。新建了2000平米的文体广场,安装了20套健身器材,配置了篮球场和兵乓球室、图书室、******室。组建了“农家乐”演唱队、秧歌队。群众自编自演小评剧、歌舞、秧歌等文艺节目。同时,实现有线电视、光纤宽带和天然气管道“户户通”。让村民享受了方便快捷的城里人的生活。农业设施大发展。近几年来,村里填平了7个大坑,为村民扩大房基地100余亩。使得全村耕地不因人口的增加而减少,有效保护了耕地。同时,新打农田灌溉机井8眼,维修7眼,铺设农田灌溉管道6000米,为粮食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弱电设施大提升。新增变压器4台,增容变压器3台,改造低压线路3000延米,解决了群众“用电慌”问题。卫生环境净亮美。为了改变陈旧的生活习惯,将400余户家庭的旱厕,全部改造成三格式处理的水冲卫生厕所。同时,放置生活垃圾桶100个,组建了卫生保洁队,对各类生活垃圾及时清运、打扫。移风易俗气象新。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宣传和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文明节俭新风尚。同时,还建起公益公墓,免费为村民提供故去亲人的骨灰存放。村民生活低碳化。2016年11月,全村完成了“气代煤”改造工程,实现了无煤化的低碳新生活。
经济有特色,富民产业兴
有句俗语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建设小康的路上,孙玉成和“两委”班子成员,发挥村庄毗邻三河城区的优势,着力发展临城、临路的城市型经济和现代农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到绿色经济、环保发展的域内外村街取经学习,聘请技术专家“传经送宝”。组织对致富无门路、想发家缺技术的中青年村民,学习种养殖新知识、新技术,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敢闯、敢试、敢发家。
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新型经济。粮作种管收实现机械化。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广科学种田,聘请市、镇农技人员来村传授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科学技术,发放除虫、灭草、防病等知识宣传册(页),1800亩粮食作物全部实现水浇地,种植、管理、收割、运输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发展优质苗木培育,已有3户家庭搞起了珍贵苗木栽植和培育,栽植大小叶黄杨、玉兰、白蜡、国槐、法桐、紫薇以及西湖海棠、彩叶杨等名贵苗木10万株。发展果品生产,已有2户发展了各类果树栽植,栽培樱桃、核桃、柿子、桃、梨等干鲜果品果树8000余株。
二是发展养殖生产,增加群众收入。为改变过来单一粮食作物种植的生产习惯,发展多种经营,党支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展养殖业生产。村里有53户村民,饲养育肥猪只30000余头。年出栏肥猪80000头,年为村民创收3200万元。同时,还有3户家庭饲养了波尔、小尾寒羊优种羊400余只。
三是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在村北部建立了工业加工小区,有8家机加工企业入驻。年加工能力达到8000余万元。同时,有20户家庭发展了专业运输,有各种运输车辆达260部,年创收2000余万元。还有5户家庭发挥紧靠平香公路的优势,开展绿色生态农家乐,以农村人特有的纯朴和农家饭特有的芳香,吸引许多客人前来观光游览。
传承好传统,留住美乡愁
建村于宋代的高各庄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三河旧八景之一的“南塘落雁”,就坐落在高各庄村前。据民国二十四年《三河县新志》记载,“城南积水数十顷,下通错河,乡人称其为南港。其中洲渚多生红蓼青莎,塘面辽阔,鸿雁飞鸣,声闻数里之遥。”南塘为东西长2000米,南北500米有余的湿地。地势低洼,积水成渍,渗水成沟。潺潺东流,注入错河(今泃河)。这里水草繁茂,成为各种水禽飞鸟觅食、繁衍的栖息地。每当春秋两季,雁阵迁徙路过此地,必落此塘歇息。届时群雁旋飞,鸣叫声不绝于耳,非常壮观。因而有“南塘落雁”之美誉。现今的南塘早已面目全非,只剩下一条荒水沟犹存。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为了守护住南塘落雁的“历史记忆”,孙玉成聘请有关专家,从保护环境和发展旅游经济的目的出发,对南塘重新进行了景貌建设的前期设计,以实现恢复水田白鹭,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景象,留住美好的“乡愁”。使之成为“湿地”旅游项目,吸引域内外的客人前来观光、赏景。
常为深爱伏枥志,壮心不已系苍生。高各庄村情稳定、人心思进、友邻和睦、和谐团结,经济发展、崇尚文明、治村民主、环境优化,先后20余次荣获省、市级表彰奖励。村党支部也先后4次被河北省委、廊坊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孙玉成也连年被廊坊和三河两级党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董明超 通讯员 任雨薇 张德敏 王春良)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