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是个周六,这天,马跃华如同往常一样,6点半左右早早来到学校。那天正好赶上河北省高考成绩公布,管道局中学又送走了一批毕业生。作为该校高二年级主任,马跃华即将成为新高三年级主任,她肩上的担子似乎又重了一层。
从2014年刚到学校带初中一个班级,到如今要带全年级500余名学生冲刺高考;从刚开始看上去“不显山不露水”的物理老师,到如今学生们敬爱的“华妈妈”,这4年,马跃华其实一直坚守初心在做着同一件事,所有的努力只为守候孩子们度过一段无怨无悔的青春。
润物无声:新班主任“上马”,“问题班级”不成问题
2014年,在大城一中教学12年的马跃华调动来到市区,并开始在管道局中学任职。早在前一年,35岁的她就已经是高级教师,因为工作能力出众,连续6年在大城一中一直带高三毕业班。
初到管道局中学,马跃华被安排到初中部教物理,并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说起那个班级,当时很多老师都头疼,班里不少“问题学生”,就在前不久,班上有一个小女生把原来的班主任撂倒在了教室。
马跃华新来乍到,起初并不太清楚那些情况。那会儿,她还有点“委屈”,自己一直带高中毕业班的,居然一下子被“发配”到带初中生。尽管如此,她还是热情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不久,马跃华就发现了问题。一天早上,上课之前,她收到一条短信,一位学生家长发的,说孩子不舒服,请假一天。上完第一节课,马跃华给这位家长打电话,问孩子好些了没。家长莫名其妙:孩子不是去上学了吗?原来,是那个学生偷偷用家长手机发短信请了假,然后跑到天津去玩了。
马跃华辗转联系到孩子,也不敢吓唬他,好言好语告诉他回来之后跟家长一起过去找她一下。那天晚上7点左右,孩子带着“妈妈”找到马跃华,马跃华跟他们谈了2个小时,看天色晚了才各自回家。回家没多久,马跃华接到孩子妈妈的电话,说是孩子已经平安回来了,请老师放心。两人这才知道,原来孩子带了个“假妈妈”去见了老师。
马跃华深深感受到,陪伴这些半大不小、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平稳安然地度过这段时光,并不比带毕业班轻松。
即使后来听说了“问题班级”“问题学生”的说法,马跃华却不愿意给学生乱贴标签,“偏见即暗示”,那样对待孩子不公平。但她并不回避问题,而是一直以一种温柔慈和又客观冷静地目光,静静观察、守护着这些孩子。
班上有个男生叫小段(化名),父母离婚后父亲再婚,他从小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长大。由于家人疏于管教引导,孩子言行举止没有什么分寸,有时还会有一些过激行为。当时,有家长悄悄写信向马跃华反映,不希望自家孩子跟小段同班。
为了解小段的情况,马跃华联系了他的家长。小段的爷爷到学校去见马跃华,看着70多岁、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再得知了小段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或许是母性使然,马跃华忍不住想对这个只比自己女儿大几岁的孩子多照顾一些。看到小段自己不带水,渴了时常拿起同学的水就喝,有些同学对此心生不满,马跃华在为女儿带水的时候就总是多准备一份;有时候,家里做了好吃的饭菜,她也给小段带过去。
“这个孩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和管教、引导,他会犯一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给孩子及时补上这些,不要让这种欠缺酿成无法弥补的遗憾。”马跃华说。
尽管后来小段的成绩依旧不是很好,但言行举止都规矩多了,也愿意听从管教了。初中毕业后,他没有继续读高中,进入一家职业技术类学校学习烹饪。这几年,他曾去学校找马跃华,就站在旁边安静看老师工作,马跃华问起来,他会聊一聊自己学的厨艺;有时候,他也给马跃华发条短信或打个电话。或许,对小段来说,“马老师”已经成为青春岁月中一份可信赖的、温暖的慰藉。
宽严相济:兼顾铁律与柔情,她成为学生的“华妈妈”
2016年,在管道局中学任教第三年,马跃华接受重任,进入高中部并任高一年级主任。如果说过去马跃华总是一副“春风化雨”的形象,那作为开始带500余位学生的年级主任,她就必须依赖规章制度的力量了。
笃信“严师出高徒”,从军训一开始,马跃华就着手给这些新生“立规矩”了——扣好第一颗扣子,接下来才能越走越顺畅。
“这帮孩子们那会儿可没少吃苦。”马跃华说,当时军训时,不仅要求学生动作分毫不差做到位,而且在整理内务上也是按照“军事化”标准来的。每天晚上,马跃华带着几名老师一起,到学生宿舍,手把手教孩子们叠被。床底下,箱子和鞋子的摆放如何取齐;卫生间打扫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甚至连镜子怎样才算擦干净,马跃华和老师们都亲手示范,整理出“样板间”给孩子们照着做。
一场军训下来,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一住校简直像变了个人,回家都开始帮忙整理家务了。有些走读学生的家长后悔不迭:早知道也送孩子住校了!
“规章制度是冰冷的,但执行起来要是温暖的。”马跃华说,她刚任年级主任时,没有经验,很多同事都热情地帮助她,上面那段话就是一位领导曾对她说过的,她一直牢记在心。
马跃华任高一年级主任那年,恰好她女儿开始进入管道局中学上初一。从开学第一天起,女儿就随她一起过上了“高中时间”。本来初中生7点15分到校,6点20分放学,可是为了配合马跃华的时间,孩子每天跟她一起6点35分到校,晚上9点40分高中生晚自习结束后离校回家。
马跃华忙得每天三顿饭都吃食堂,由于学生食堂不向初中生开放,教职工食堂没有马跃华陪同孩子自己不能去,因为两个人晚上的时间总对不上,这两年里,马跃华的女儿虽然就在妈妈身边,却时常吃不上晚饭。有时候,马跃华就在早上多买一个烧饼留给女儿做晚餐。
刚开始,一些新生看到马跃华都充满敬畏,有些马跃华从初中教过的学生也觉得“马老师变了”,甚至绕着她走。可是后来,他们发现,马跃华严厉的表象下,还是跟过去一样,全心全意为他们着想。渐渐地,马跃华多了一个新称谓——“华妈妈”,不知道从哪里传开的,越传越广。有的学生发现马跃华的女儿经常挨饿,还偷偷给她带饭吃,帮助马跃华照顾孩子。
以身作则:肩负500余名孩子的未来,她与同事共扛重任
眼看就要成为新高三年级主任了,在河北省高考成绩公布那天晚上,马跃华一直睡不着:明年,就该是自己去面对那张成绩单了。
500余名孩子,他们到时候能不能考好,马跃华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每次召开全年级的家长大会,家长们都是准时到,而且自动把手机静音,非常安静认真地参会,有的家庭还会父母一起参加,这是家长们对学校、对我们的信任,也能看出他们对孩子的殷切期望!看着他们的眼睛,你就觉得,作为老师,我们辜负了谁家都不行!”马跃华说,也许现在有些孩子还意识不到,高中阶段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重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却是一个很关键的起点。“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陪伴孩子们充实、快乐地度过这段时光,让他们的青春无怨无悔。”
正是出于这样的情怀,任教多年来,马跃华从未因为个人私事耽误过工作,耽误过孩子们的课。2015年,马跃华的父亲病危,从沧州医院辗转到北京某医院才求得一线生机,经过11个小时的手术,父亲的命保住了。没等父亲醒过来,马跃华就赶回廊坊上课。之后父亲住院的一个多月时间,她卖房筹钱,每天去看护、照顾父亲,都是天天乘高铁往返,没有耽误过一次课。
带高一的那一年,每周日全年级住宿生返校全部是马跃华值班管理,后来高二年级时,同事们看她太辛苦,主动分担值班任务。在马跃华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积极向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学校先后荣获“军训优秀年级”“运动会优秀年级”“学校艺术节优秀年级”等荣誉。
几年下来,马跃华不仅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与尊重,还获得了许多省、市级荣誉,被评为廊坊市先进德育工作者,在市《一师一优课》评比获得《功率》二等奖,并在河北省高中物理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刘振山 任雨薇)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