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塞外大地山川绿意盎然充满勃勃省生机。6月9日,对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窟窿山乡高楼村村民来说是个新鲜且不平凡的日子,期待已久的高楼村1号农家院开业了。贫困户侯满山大爷、郭守军、杨化玉等陆陆续续地把家里的山野菜、菠菜、韭菜、咸鹅蛋等农副产品交到1号院,交由乡包村干部顾传惠和卫计局驻村工作组李雪松一一入账。侯大爷一边交菜一边激动地说:“国家的扶贫政策好,看得准想得全,卫计局给我们送衣服,看病住院不交押金不算,现在种菜、养鸡鸭鹅都可以卖给1号院换零花钱增收,方方面面都很周到”。在一旁的顾传惠乐呵呵地说:“政策这么好,把身体养结结实实的,多享受国家的好政策吧!”受益于农家院的贫困户不止侯大爷他们几户家庭,涵盖了高楼村10个村民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77户、140口人。
今年 4月16日,丰宁卫计局与窟窿山乡确定了对口帮扶方案,支持板兰根种植、黄牛冷配、发展农家院来帮扶窟窿山乡王营、冒哈气、高楼三个村,一村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为此高楼村1号农家院应运而生,负责管理分配贫困户种植的籽种,养殖禽畜,公社统一回收,统一定价,确保扶持建档立卡户脱贫增收,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的精准扶贫目标。
1号农家院的成立,如何管理是重点。遵从“因地制宜、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量力而行”原则,由窟窿山乡政府包村人员和卫计局驻村工作队组共同管理,主任由乡包村干部担任,副主任由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和村主任担任,成员由乡包村干部、驻村工作组、村两委班子、贫困户代表担任,农家院社员为高楼村的全体贫困户,并成立由村会计为主任的财务管理站,建立账目,账目按季公布,包村干部、驻村工作组监管,公开透明。
“高楼村有385户979人,人均收入3100元,其中建档立卡的就有77户140人,这些人慢性疾病为主导致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虽可参加劳作但无法一时改变现状。另一方面是思想观念守旧,贻误了脱贫的好机会。”包村干部顾传惠对该村致贫原因如数家珍,话锋一转他又道出了诸多潜在优势:“该村地处京北第一草原旅游线上,省道S244线穿村而过,人流车流较多;沿途有‘十里画廊’、‘ 孤石’、‘ 神劈石’、‘ 九女峰’、‘ 镇山印’、‘ 龙潭’、‘ 花瓶山’等诸多自然景观,却没有引进社会资金进行旅游开发;山野菜、山草药等野生资源丰富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精准扶贫的“精准”是立足实际下的有的放矢,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举措。卫计局和窟窿山乡召开联席献策会,认真分析问题,仔细研究后,1号农家院便诞生了。在献策献计会上,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卫计局博采众长,拍板念好“帮、保、活”三字经,让1号农家院这个“小点子”成为高楼村脱贫致富的“金点子”,写好扶贫大文章。
“帮”,瞄准不足,帮资金帮技术。县卫计局投入5万元资金用于农家院前期启动,搭台打基础。按市场供求指导贫困户种植农作物,养殖农副产品,教会经营农家院所需要的炒菜、面点、餐桌摆放、客房整理等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根子上帮不从面子上帮,不再简单地送米面油,实现治本扶贫。
“保”,抓住关键,保供应保销售。衔接产业各环节,提供种子、幼禽等生产资料,保障贫困户农副产品实现产业化,公社与贫困户签定收购协议,所有贫困户的农副产品由公社统一收购,留够农家院使用后通过渠道进行销售。解决贫困户“种什么、种多少;养什么、养多少;谁生产、卖给谁”的重点问题,让贫困户有尊严地赚钱,启动脱贫内生动力。
“活”,突出特色,活人力活机制。一是把贫困户的创造性发挥出特色。春夏秋三季农家院餐厅以有机蔬菜、山野菜和炖烤家禽为主,主食以土豆饼和莜面主为,冬季以杀猪菜为主。据此把贫困户人群分为三类,年龄大能搞种植的种蔬菜和杂粮,能搞养殖的养柴鸡、家兔和黑猪;有厨艺或体力好的到农家院做厨师或服务员;二是把贫困户的能动性发挥出特色。公社年终把所盈利润分三部分,一部分设立农家院扶持资金。每建设一个达到接待标准的农家院,给予5000-10000元不等的扶持资金,无息使用周期一年。一部分设立产业扶持资金,贫困户中有意愿发展种植中药材、有机蔬菜,养殖生态猪、鸡、兔等,给予2000-5000元不等的扶持资金,无息使用周期一年,贫困户产业见效的一次性奖励2000元。第三部分设立帮扶救助金。贫困户中有大重病及特困人员的给予一次性救助500-2000元不等。资金一年回收后用于其他贫困户,形成良性循环,调动贫困户深度参与精准脱贫;三是把贫困户的中典型性发挥出特色。在贫困户中树立典型,把他们的自生动地发挥出来,发挥到极致。贫困户同样最相信摸得着看得到的实惠,利用典型引路的方法带动贫困户脱贫。
好的开始才有好的收获。在1号农家院开业仪式上,丰宁县卫计局局长赵广林信心满满,他说“1号院”是扶贫的新基点,脱贫的新希望,卫计局会举全局之力逐步发展启动2号、3号院,逐步发展壮大,带动高楼村乃至整个窟窿山乡发展。农家院构建的“买籽买崽不愁钱,种啥养啥没风险,自发经营有奖励,脱贫增收有保障”的理念,由“输血”变“造血”的帮扶模式,定能在塞外的热土开花结果,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实现精准脱贫的大目标。(吕德君 王东辉 通讯员 刘海波 孙艳红 李国峰)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