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第二天,寒风不减,雪中花落一地。正是人间四月芳菲时节,谁料冷雪葬花魂。人生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画面,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是否依旧笑春风?
4月6日,我们一行六人在中国烙画艺术传承人艾秀琪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市房山和门头沟风景区的定都阁和潭柘寺。这里是艾秀琪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他对这一片大山,了如指掌,对大山有着特殊感情。
定都峰,四周群山绵延逶迤,峻岭叠嶂,山峰上巨石嶙峋,峰顶陡峭高悬,素有“不到定都峰,枉到北京城”和“京西观景第一峰”的美称。
苦乐年华
北京房山门头沟,连绵山峰,起起伏伏。远方山岚重叠,云雾缭绕。近处伸手可扯过一片云彩,大有一叶行云端,我自游云间之感。俯瞰众山,尽揽五彩霞辉,满山遍野的山桃花依旧笑着,不肯屈服寒风。
艾秀琪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大山中度过的。从小他与山相依,与羊儿相伴。每日迎着朝阳,赶着羊群,看云卷云舒,目送夕阳归巢。
艾秀琪从小受其母亲的影响,喜欢画画,大山、溪流、土房、窗花、羊群、石坡、野果深深烙在他的脑海,小小年纪心中总是描绘着一幅幅家乡美丽的画卷,画什么像什么。放学之后,山坡上,羊儿吃草他作画。山上的每颗石头都在他这位牧童眼里发光,每块奇异的石头都留有他画的痕迹,“牧石”之名由此而来。
那年,他身上几处生疮,山中又无药可医,母亲用捅煤火的铁棍子烧红为他治疗。艾秀琪写的《童年记忆》节选第十二个与烙画有关联的故事记录了当时艾秀琪生疮以后留下的疤痕。
每次他摸着头顶上这块坑坑洼洼的疤痕,说,这是地地道道用火烙铁熨烙出的痕迹,大概从那时就决定了他一生与烙画结下了情缘。母亲把这“熨烙”俩字深深地“熨烙”在他的人生世界,抛不掉,躲不开。这大概是他降临到人间的那一刻,上天早已经安排好了应该做的事。
而他终以烙画为一生,烙出不凡。
贫穷使他生来知晓人生的苦难,而阳光却在不断给予他力量。他将苦难抵御在身体之外,将温暖烙在心里,这也为日后的创作注入了永恒的阳光与希望的火种。
上小学时,曾到过北京亲戚家,感觉大山以外的天更大。中学毕业后参军,在部队任美术组长。由于他勤奋好学,他的绘画艺术得到更大提升,作品获得了多种奖项,深得领导赏识。之后,他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师承王颂馀、白庚延等名师。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美协会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北民间工艺大师、牧石学校董事长,原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从1972年至今,他从没停止创作。黎展华教授给《艾秀琪新水墨画集》写的序言评价他是一位创意非凡、风格独特的画家。他是一位人画俱老的人,是一位在画坛享有盛誉、艺术成果卓著累累的人,更是一位日常蕴藏风雅,为人厚实、处事无争的艺术家。解读知名画家艾秀琪中西合璧的作品,让人陷入沉思中,一个成功画家的产生,必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生和经历。
绘“生”绘色
他的作品共分三部分——《人生百味》、《胡杨情缘》及《登山与绘画 》,写景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人生百味》篇共十七幅,他用独特的技法创作了这组中国画,画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由童年到成年,由恋爱到结婚、生子、从生活到事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幸福和欢乐,有痛苦和徘徊。
《胡杨情缘》篇中他回忆二十多年前带领几位画友穿过胡杨林,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写生时与胡杨结下的不解之缘。胡杨站立的、躺着的、多种壮美姿势感动着他,于是便有了巨幅之作《胡杨情缘》篇。1993年,他带着画的第一张胡杨题材的国画《悲哉壮哉》南下广州,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作品感动了很多观众,一位年近八十岁的老教授看了这幅作品凄然泪下,哽咽着说:“这幅画画的是你,也是我……”是,胡杨被人们称为活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不腐。那被风沙扭曲的枝干,是他那代人经历的磨难。那代人像胡杨一样顽强地拼搏着。胡杨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这副作品让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13年,他再次邂逅胡杨,领略了胡杨林在金秋给人们带来的金玉满堂、璀璨辉煌、盛世繁荣的欢快和喜悦。
《绘画与登山》篇介绍他喜欢登山是因在山上长大,与大山有着浓浓的化不开的感情;喜欢画山,是因山曾给他力量,给他智慧和希望。他说,没有山总觉得生活太平淡,让我选择居住地,那一定是靠山近的地方。他的右髋关节换了金属的,但他毅然爬上鹰飞倒仰的箭扣长城,在江西婺源只身冒雨去寻找白云深处的人家。他说爬山的过程,就是锻炼毅力的过程。爬山的路上,你会感到:“云翻似浪路如梯,山转峰回总是迷。料定前峰最高处,攀到山顶总觉低。”他依山而乐,不但可以找到作画的灵感,还可以画享人生哲理。他常常被大自然所陶醉,回到画室依然激情奔放,那真是:“半池宿墨一壶酒,两只秃笔四尺宜。醉眼丹青湿润墨,醒来满纸不成山。”画的画“非云非雾非青山,醉把旧墨染素绢。钤方红印题名处。那管他人仰笑天。”
他的烙画、烫画、国画,从1972年至今获奖无数。中央电视台、中国网、河北电视台、外媒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专访报道。创作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现在上百份的“荣誉”藏在美术馆,藏在他精神的家园。
这位出生在北京,长在大山,工作在河北的艺术家,他的一头花白卷发告诉你,他用色彩缤纷了人们的世界,用勤劳装点生命的活力。额头的褶皱暗含了他的艰辛历程,然而那双明亮的眼睛总能一扫阴霾,在极其荒芜的世界点起一盏明灯。
艺贵以“痴”
“停车我要拍照!”于是他推开车门,连跑带爬,翻过层层山峦,来到一块视线、角度不错的地方,不停地拍。边拍边说:“太漂亮!太棒!正是我想要的。”走近乍一看吓一跳,真美,光与影正倾泻在山坳民居上,他一路寻觅的世界,正不期而遇。
很多时候“痴”不仅是创新之本,更是成功之道。只有专注某一个领域,甚至达到超然物外的程度,才会品尝到奇迹的果实。他“痴”心不改,专注做事时,才能进入物我两忘,神乎其技的境界。他有山的高度、石的坚毅。兴趣带来的驱动力,正在变得比受过的教育更重要。
精神领地
他有一种神圣不可冒犯的精神领地,他看人看事儿都别具一格,他的思考与行动略带锋芒,他的作品富有灵魂。《胡杨精神赞》、《壶口瀑布》、《大漠油田》和《马上研究》被中央电视台报道,他的作品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喜爱,他的内心深处收藏着许多瑰宝。人们说长者如树,而这棵树的年轮都是围绕着最初的执着,树挺拔,枝繁茂,庇荫后人。
一个地域不管如何发展,都离不开文化艺术的支撑。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唤醒人们守护、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意识,他做到了,先后成立了烙画研究中心、建立了牧石美术学校。如今,学校担负着为各大美校输送优质人才的使命。牧石美术,俨然成为一张廊坊的名片。
画家很多,野生画家只有一个。
烙画的人很多,牧石只有一个。
他有山的高度、石的坚毅。
中国的艺术家里,这款“牧石”牌是个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最不羁,也最接地气。这位从大山走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是有根的,有血有肉的。
多年后,人们会明白,他所传递的精神与物质,更金贵。
有人开价投资他的作品,被他婉言笑拒。熟悉他的人知道,他的每幅作品都价值不菲!
牧石,展开你艺术上想象的翅膀,放飞你创作灵魂吧!
人是老了,头发花白,可画的热情没变。
坐在桌案,拿起书来,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没变。
无问西东的时代风骨不变。
多少人喜欢你的画和你的名字,
喜欢那发光的思想与真情,
还有那颗朝圣的心,
喜欢你脸上岁月的留痕。
叩击灵魂的真,直戳要害的力,
画了一辈子,再画一世,
你没画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和对祖国爱的深沉。
(冰洁)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