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冰洁
4月6日,清明节的第二天,我们沿着燕山山路,穿桥过洞,路过繁华,幽燕寻踪。
红的桃花、粉的野杏花、白的梨花、黄的蒲公英,貌似约定好似的,铺天盖地齐绽放,春天的故事,春的美好,一览无余。此刻间让我们在草心间安卧,在花瓣里敞开心扉,让日常的美好与宁静久远地陪伴我们内心,我们像是回到历史文化中的幽燕。
转过一道山路,公路旁一座依山而建的静谧小院出现眼前,薆来小院在这里等我们。迈步向前,灰色空心砖砌的墙头,增添几许神秘。空心砖,寓意虚心学习才会不断进步;富有梦想的蓝色弧形栅栏,石径小路,几缕青草,花开物语,草帘未卷,几十位文友相约两棵老槐树下,围坐木桌聆听赵思敬老师解读房山文化,挖掘房山历史,漫谈清朝画家唐岱《大房选胜图》。
天气虽有些薄凉,但几十位文友们的热情却很高。河北非遗传承人、烙画大师艾秀琪先生前来助阵,藏书家栗景鸿老师提前晒书相贺,寿江老师临摹唐岱作品助兴,诗人小杰赋诗相和,燕山画院副院长李建成、房山作家协会会员孟祥忠老师和夫人以及热爱文化的众多好友参加本次活动。
此番景色,不由让我想起宋朝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栏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
读《幽燕寻踪》,更感觉房山文化底蕴之深厚,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因为有了思敬老师的整理考述,使我们对房山历史文化的认识得以延伸。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告慰先辈的是,大房胜景依然在,风光不止画图中。思敬老师于《后记》中写了六个惶恐,谦虚谨慎之情流于笔端:恐史料缺乏,有诸多纰漏,遗憾有些资料未能考证。但尽己所知,思敬老师说,编写成一本书后,“总觉自己的内囊都倾上来了,还是写不好。”读来令人动容。得到此书定稿付印的消息时,就想早点拿到手先睹为快。没想到那天在楼下躲避廊坊余震时,思敬老师与夫人已经携书楼下,亲手赠书,可惜因地震未及签题,实为憾事,他日一定携带是书造访补题。
我读这段话,深有感触他们对文化的自信,因为有他们不断挖掘,让我和下一代才有了解燕山文化的机会,没有这些人的付出,我们中国文化岂不出现断层?
每次交流活动开始前,众文友按照薆来小院活动流程,诵读《诗经》。
《诗经·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是先民们情感的发声,这种绵延悠长的声音在当下都有回响。这首《绿衣》既是思念亡人的代表作。作者睹物思人,伤感倍生,由此浮想联翩。由衣而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情感真挚细腻,构思精巧入微。含蓄委婉缠绵悱恻,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薆来小院作为一个文化小院,以文化为根,以传承、普及传统文化为己任,每期活动都会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力争将文化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小院不大,却装得下全国各地文友们的文学情怀,我们在小院的每一刻,用心倾听来自于历史深处的呼唤,静下心来,把纷繁和浮躁打扫净光,把我们对生活的期望,化作步履的轻盈,笑容的温婉,唇齿的善言,这也是对山岳的敬畏,对历史的仰慕,对故土的热爱吧。
还有颤栗的芬芳,镌刻的文字,来过的人们,每一次饱蘸笔墨尽情挥洒,看见每一片叶子与花朵,也都是它历经沧桑的经络与文脉,是燕山薆来小院声声燕归的春天。
欢迎来访,薆来小院·薆来时光,与你弹奏春天的故事!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