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山深处伊逊河畔的褶皱里有一条小山沟,老人们称它为下营子,说起这个名字,里面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原本这里就是野花满坡,树木茂密,层林尽染。叮叮咚咚的泉水从山缝中一点一点的挤出来,慢慢形成水流,水越聚越多,清清凉凉的汇成小溪,小溪不分白天黑夜,成天地唱着歌,跳着舞自由自在地奔向远方。
明末清初,山西某地出了个“德义堂药铺”。它的创始人是武强县郝家庄村的郝瑞芝。郝瑞芝的乳名辛酉,他自幼随舅父学习制药。舅父曾与皇宫内一位宦官相识,关系密切,得有“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等治病秘方。瑞芝聪敏好学,勤劳俭朴,舅父十分喜爱。遂将上述秘方传授给了他。
数年后,他独自一人骑了一头小毛驴,到了济南。因初来乍到,进了一家开杂货店的问宿。
“老兄,姓氏名谁?”
“姓孙,名耀林” 郝瑞芝上下打量这个掌柜的,此人面带和善,高高的个子,四十出头的年纪。
“近来生意如何?”
“养家糊口而已。”
一来二去,俩人熟了。
郝瑞芝安顿下来后,按着自己的计划,有秩序地制作了一批成药,孙掌柜自然当起了助手,又委托当地的盐店、当铺、香房及一些商店代卖。每逢赶会,还需摆摊售药。由于郝瑞芝制作的药品疗效显著,很快受到众人亲睐。“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梅花眼药锭”、“阿魏麝香化痰膏”等,更是声名鹊起,许多需要者慕名而来。后来,他在街东头租赁了三间房屋,又把长子郝大光与次子郝二光从老家招来,一同制药。“德义堂药铺”越干越大,在济南扎了根。原来的杂货店老板孙耀林,成了他的管家。孙家有个长子叫孙凯,也就成了郝瑞芝的徒弟。当时他药品不仅畅销于晋冀鲁豫,还远销到陕甘一带。一位京城安氏御医回家探亲,听说此事,亲自登门拜访了郝瑞芝,并邀请他来京城开药铺。御医的一番邀请,郝瑞芝茅塞顿开。很快带上徒弟孙凯赶往京城。
他们绕过山,趟过河,一天,来到滦平境内的一沟旁,也就是如今的金沟屯镇下营子村。天已接近晌午,孙凯建议师傅停下,歇歇脚,喝点水,吃点干粮休息一下,顺便喂喂马,然后赶路不迟。师傅会意地点了点头,二人就此停下脚步。歇息的时候, 郝瑞之抬眼望去,这里铺铺展展,水源充沛,土肥草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干啥说啥。他想,如果在这里种植药材,救黎民于“水火”,岂不美哉!快哉!乐哉!
数日的一天上午,北京鼓楼大街热闹非常,一家中医药铺开张了,牌匾上“德义堂”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御医真行,实现了对朋友帮衬的若言。“德义堂”以皇家的药典为本,以朝代的验方为基,用药地道,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同行敬重其医品,许多医术高明的大师先后在此悬壶济世,一时间人才济济,名者大噪,吸引了大批达官显贵和布衣平民前来问诊。
一天晚上,顺治皇上龙体欠安,诏安御医问药。安御医知道皇上腹胀如鼓,小便不利,吃了一些药均未见效。大胆建议:鼓楼大街“德义堂”掌柜的郝瑞芝前来问疗。其实,换做谁久病不愈,都有点有病乱投医的心里,皇上应允了。按照吩咐,郝瑞芝进了宫。他把脉后,取过笔墨纸砚,开了一张方子。叮嘱:“速将此物选三个大的,用同一个臼共同捣碎,然后敷于患者脐部,不出两日就会好的”。安御医接过方子,只见上面题着一首诗谜:
“尖顶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
一把圆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就关门。”
安御医验了方子后,在诗的下角注上两个字:
“田螺。”
遵照医嘱,不到两天,皇上饮食如常,康复如初了。田螺亦称黄螺。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经药
学家证明,可以治疗鼓胀病、痔疮、小便不畅等多种疾病。皇上痊愈了,沉浸在快乐之中。
一天, 早朝后,皇上兴致勃勃的带上一干人马来到御花
园赏菊,闲谈中忆起民间“郎中”郝瑞芝,跟着一同前来的安御医听到此言,上前扑通一声双膝跪倒,
“为何跪倒?”
“小的不敢说。”
“你为朕立了功,朕还没奖励你呢!说来无妨!”
“郝瑞芝想到塞外的滦平地界种植药材,请万岁恩准。”
“哈哈哈哈哈......”
皇上龙颜大悦:
“好,准。”
并将此事转交太医院商议。然后,由内务府决定直接拨出一些补助银两,支持郝瑞芝种药材,开药庄。
郝瑞芝安顿好京城药铺,带着徒弟孙凯来到他们曾经发现的那块风水宝地,也就是如今的下营子村安营扎寨。
一年后,郝瑞芝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享年68岁。徒弟孙凯含悲忍泪安葬了师傅,独自一人闷闷不乐。
深秋的一天,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位老人,个头不高,紫红色的脸膛上长满胡须,人很瘦,背有点驼。身背着一领炕席,显得很吃力的样子。
“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才是无穷的。你收下我,我会编席子、茓子、花筐等等。如果行,我把家人都带到这来,和你一起开垦这里,你看如何?”
“老人家,您从哪里来,贵姓?”
“我姓楚,名放,外号‘楚席子’。”
“那我叫您老爷子。对,楚员外行吗?。”
“随你,我在外面认识几位能人,联系一下,一同前来?”
“好!那就多谢了。”
“不用谢,过来过去我也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今天路过,看到已经有了眉目,我高兴。
在这位老人的推举和带动下,山东等地的石泥瓦铁木纸等工匠,还有吹舞手、卖货郎、教书匠等不少手艺人云集到这里,大家日出劳作日落息,用一双勤劳的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因享有皇家药庄盛名的小山村,数年后,这里以孙、李、王、楚、黄、沈、闫、赵、郭姓成为滦平周边的九大财主。教书先生沈贵明给小村起了个名字“九才沟。”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歌谣:
九才沟、九才沟,
九门手艺四方走。
一年四季不住家,
吃不愁来花不忧。
又是一年树叶黄,“楚席头”八旬有余,一天中午,吃罢饭,“楚席头”觉得犯困,就到屋里休息,恍惚间他来到东山岭上的大平店子,那里长满韭菜,一位姑娘,头顶白花,身穿一件绿色裙子,脚踩一双秀花鞋,在韭菜中间随风舞蹈,他立即鼓掌,醒来是个梦。以他的阅历,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好在上山路不远,又好走,于是自己戴上草帽,穿好鞋子,拽一根木棍拄着,到梦里去过的地方探个究竟。果然,一片绿油油的韭菜在那里长得非常旺盛,轻风袭来,随风摇摆,就像草原勾勒出的一幅长卷。他不由自主的用手指掐一把韭菜带回家,晚上亲自做了一道菜,全家人很是欢喜。
第二天清晨,“楚席头”邀上教书匠沈贵明,一边走一边聊,又来到那片韭菜地,惊讶的发现,被“楚席头”掐过的韭菜竟然完好无损。沈老师脱口而出:“韭菜沟,韭菜沟,老楚头呀,以后咱这小村就叫韭菜沟吧!因为韭菜是神菜,定会给咱们小村带来好运呀。”
“楚席子”接受了。就此沈书匠诗意大发:
韭菜沟、韭菜沟,
看韭菜悠悠。
南掓北石榴,
要富还在韭。
现如今这里全部种植名贵药材,不但使全村人富裕起
来,还为祖国传统医学、药物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因为国家药物研究基地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了。
关于地名,由九才沟,韭菜沟,又到现如今的下营子,那是有关单位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演变过来的。传说也好,故事也罢,只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难免有误,好在没有副作用,说说而已。(供稿人:李士侠)
相关阅读
2023-11-21 11:59:03
2023-11-21 11:58:14
2023-11-06 12:20:50
2023-10-24 16:33:49
2023-10-19 17:55:09
2023-10-16 12: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