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爱民道一直往东走,路过繁华,路过喧嚣,遇到了一片枣林,以林为界,北边有处院子。走进去别有洞天,青瓦灰墙,厢房错落。影背墙下摆着太平缸,泛着水波。这个院子就是河北霞光电力工程集团,董事长叫张峻珩。
初见张董,满脸的微笑,一种莫名的亲切,忙碌的身影,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当益壮,极具亲和力,很有职责心的集团老总。跟随张董,我们一行人来到会客厅,热情好客的他亲自沏茶、倒水,并招待我们落座,没有丝毫怠慢的意思,一边品尝着张董亲手沏的热茶,一边倾听着张董白手起家的故事。
一念之间——下海
他回忆,从1979年到1984年底,一直在廊坊安次县水利局工作,期间参与了多项工程建设,扬水站、廊永线路、塘沽建桥等。县里评选劳模他也是四个人当中的一员,发了一身价值60元的腈纶球衣和60元奖金,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心里乐开了花。1985年初,他毅然选择从水利局辞职,虽说这儿的工作是个铁饭碗,每月几十元钱的工资,对当时来说已经很好了,但想要在家里盖上五间房却不是那么简单。家人反对,公司挽留和失去铁饭碗的后果,都没能动摇他放手一搏的念头,于是另起炉灶成立了杨税务霞光电力工程队。那时工程队只有老家的二十几个人,条件相当艰苦,刚开始基本没有什么活可以接手,就当大家伙心灰意冷的时候,机会来了,是承接廊霸线上的一个工程,4800元的大项目,无数人心动,却因工程风险太大,只能望洋兴叹。但他凭借自身过人的胆识加之团队扎实的技术,抓下了这次机会。
一台机车——拖拉机
一辆四轮拖拉机,带摇把的那种,年轻一点的似乎不太认识这种交通工具,但这不足以抹杀它在那个年代特殊的代步意义。摇把一摇,烟囱冒着黑气,沿路的哒哒声,大有秋名山上见的气势,很是威武。但是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拖拉机的启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每天大早起需要烧上几桶热水,来给车子也暖暖身子,它才肯踏踏实实的为你卖力。那个时候还没有铁腕治污和人员超载,一辆车就这样承载着几十个鲜活的生命,星夜兼程送去万家灯火。冬天对于他们来说最是难熬,风钻进骨子里肆虐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从车上掉下来摔死比冻死强。这是怎样的一种体会,大概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领悟。
一个暗号——二踢脚
说起通讯,基本靠嗓子解决,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固话,白天遇到线路抢修问题还好,挨家挨户的,大家招呼一声人也就齐了。要是晚上遇到情况就不太好说,一家一户的拍门太过耽误时间,邻村的工人也鞭长莫及,电力抢修耽搁不得。所以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于是二踢脚则成了他们独特的接头暗号。一个炮仗上天炸开了花,下半夜觉沉就多放几个,简单、粗暴、有效。大家默契的集合、出发、抢修,没有一个掉队,没有一个偷懒,个个都是多面手,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和电老虎打交道所需的担当和责任。
一场生死——22米
电力建设称得上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每一次的施工都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挑战。那是一个秋天,他和工友们正在紧张的施工、压线,电线巨大的反作用力,让每个人都咬牙的强压着,不知怎么的工友们松了手,而他却没有注意到,是最后一个松的手,几秒的时间打个来回,22米的高度,来不及出声儿,回过神儿发现躺在沟里的玉米秆上,捡回来一条命,何其幸哉。话语虽说的云淡风轻,但我们还是为当时的他捏了一把冷汗。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向前。从安次县水利局的一个队长到如今的霞光集团董事长及高级工程师,从85年二十多人的霞光电力工程队到90年代百八十人的霞光电力工程处再到03年组建如今拥有上千员工的集团公司。三次飞跃转型成就霞光集团的今天。期间筚路蓝缕,多的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亚青 周云峰)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