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最大的难题就是出村的一座平桥,桥面窄,只能步行,时间长了快塌了。村民出行只能绕道其他村社,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通旅镇明月寺村民杨爱民说。“没想到镇里的工作组一来,就先给我们解决这个事儿。现在桥快修好了,我们村的‘老大难’终于解决了!”“有了这座桥,我们走亲访友再也不用多绕行2.6多公里路,再也不用隔河相望,方便多了。”村民杨爱民脸上洋溢着抑不住的高兴。
百姓声音倾身听 为民务实办实事。“书记,你看,这座桥也被冲毁了这么久了,能不能找人把那危桥整牢固些,或者再修条水泥路啊,我们这样直接从那个烂桥上走很危险啊,要是出点啥事,该咋个办咯?”听百姓的声音,解百姓的难题。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是干部工作宗旨,也是践行“两学一做”的根本要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如何解决村民出行难和安全出行的困境成为了明月寺村的头等大事。在第一轮“三下基层转作风”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先后三次组织专人到现场勘察、实地研究,与周围老百姓交谈,了解详实情况后,制定了一份关于如何解决村民出行困难的初步草案。另一方面,积极与县对接,多次协商,共同解决这难题。组织村民党员代表一起坐下来讨论,仔细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为解决好村民的出行难和安全问题,最后决定重新架一座“连心桥”,并对2.1公里道路进行拓宽,2018年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实施道路硬化。
一心为民 困难重重也是“小菜一碟”。说时容易做时难。建桥所需要的资金如千金大石压在了明月寺村的陈书记肩上,成为他的心头病,“桥得建,可钱,怎么办呢?”望着漆黑的窗外,陈书记轻叹着。为了尽快筹齐资金,早日动工架桥,他一次又一次敲响了书记和镇长的办公室,与他们磨嘴皮子,把村民心底的声音呼喊出来,把村上的困境和实情摆出来,只为能从有限的经费中竭力挤出部分资金作为建桥费用。同时,他又去和当地外出成功人士周旋,希望从他们那争取到一些资金。虽然如此,可还是不够,资金缺口成了镇村干部共同的心头病。通过镇村干部多次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做工作之后,全村200多村民聚在一起,采取“一事一议”,投票决定由村民共同负担资金缺口。解决资金缺口的办法有了,可新的困难又不期而至。架桥修路虽是老百姓的愿望,他们都积极支持,但在让他们掏腰包的时候,一些村民马上就变了,人也往一旁挪了。面对这样的难题,镇村干部没有退缩,反而把那些“钉子”奉为上宾,成为明月寺村的特殊“服务对象”,以“跟”、“念”、“泡”的招式,转变他们的思想。村干部和党员代表们只要一闲下来就往“特殊对象”家里钻,跟着他们的脚步走,和他们话家常,了解他们的近况和为难的地方。对于一些态度坚硬的村民,镇村干部们耐心地为他们做思想工作:“架桥是政府真心实意的为村民办事,解决老百姓的困难,不是说为了什么面子,搞政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努力了十几天后,终于把缺口的资金凑齐了,那压在村干部心里的石头终于稍微放下了些,他们的脸上不再整天乌云密布,多了些笑容。
依靠群众相信群众 公开民主最重。群众是改进作风最好的“清洁剂”和评价者,与群众多打交道,多走进群众身边听他们的声音,更有利于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5月中旬,“连心桥”开始动工。修桥是百姓心中的大事,为充分扩大民主,成立了村民代表组成监工队,由他们负责修桥的资金、质量和进度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坚决不折损百姓利益。除了有现场监工队的“监视”外,陈书记还经常蹲点在现场,一呆就是一整天,和工人一起吃饭干活,和他们聊天,了解关于修桥是否有新的技术难关,是否好的意见建议等。
金碑银碑 重要的是群众的口碑。政府修桥是实举,村民齐享福。“有了这座桥,真是太好了,我这老婆子赶场再也不用绕那么多的弯路了。常态化开展“走基层”活动就是好,他们解决困难和处理事情的态度好了,耐心多了,效率高了,满意多了,感谢“走基层”活动,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啊,搞这个才是真的替我们老百姓想了的啊,我真是太感动了。现在经常能看到村上的干部到修桥那去看进度,或者动动手帮忙,他们的作风转变了,对我们也关心多了,事情容易办了,这个活动搞得好,真的搞得好。”村民徐华胜激动的说。
修桥筑路只是通旅镇常态化开展“走基层”活动、真正为民办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四轮“三下基层转作风、三进三帮促发展”活动中,通旅镇紧扣一个“实”字,以务实的态度、扎实的举措,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截止目前,全镇共收集民生事业、困难群众、不稳定因素、干部效能等问题697个,解决690个,办结率达98%。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在转变,思想在改变,行动在务实,“四风”问题少了、身段低了、为民务实之举多了,去往百姓心里的那座“桥”也通了。
相关阅读
2023-09-26 16:28:52
2022-10-06 14:24:51
2019-06-09 18:40:26
2018-12-29 07:30:16
2018-11-07 17:26:45
2018-10-31 16: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