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30日讯(通讯员 刘磊)“今天收获真多,你看我捏的小狗。”1月30日,廊坊非遗志愿团队走进廊坊市社会福利院,为孩子们带去了非遗美食,同时,第什里风筝制作技艺和面塑制作技艺传承人并为他们上了一堂精彩的非遗课,孩子们徜徉在非遗体验课堂的欢乐海洋里,感受着非遗的魅力,走近中华文化瑰宝。
面塑,俗称“捏面人儿”,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手指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各种形象,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廊坊市固安县的高氏,世代为面塑艺人,祖孙三代对面塑艺术情有独钟,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命,发展成高派面塑。高派面塑第四代传承人高纪泽数十年如一日,习研不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课堂上,高纪泽耐心地一边制作一边给孩子们讲解捏面人的要领,一边做示范,只见高纪泽手持面团,一捏、一搓、一揉,栩栩如生的熊猫跃然手上。
这边学的兴致勃勃,那边画的自信满满。“看,这是我画的风筝,好看吧!”孩子们互相展示自己刚刚画好的风筝,高兴地说道。
廊坊市安次区第什里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生产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第什里风筝于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赵艳强被河北省文化厅评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我要红色、粉色、蓝色的笔,画花蝴蝶风筝。”“我要画老鹰风筝,酷酷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图案和风筝骨架,场面十分热闹。“画的时候要认真,要有耐心,不要心急。”从画笔的拿捏到勾画,从颜料的选择到颜色的搭配。课程中,赵艳强为孩子们详细地示范、指导。廊坊社会福利院的老师们纷纷表示,能够有机会让孩子一同学习传统手工艺,跟着赵老师了解风筝的历史,感受家乡非遗文化的魅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感到非常有意义也非常开心。
据介绍,此次活动是廊坊非遗志愿团队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通过体验、教学等形式向孩子们展示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廊坊非遗志愿团队负责人表示,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课堂体验,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孩子们的兴趣点,尽量让他们能学成一技之长,成为自身一个谋生的本领。“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提高年轻一代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