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17日讯(刘振山 李亚青)他是八岁开口说话的“小哑巴”,他是北京西山的“牧羊娃”,他是军队架线的通讯兵,他是牧石美术学校的创始人,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以一己之力填补中国美术界的空白,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他就是烙画艺术的大师——艾秀琪。
艾秀琪先生日前接受“国际木文化学会”的专访
追根溯源篇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烙画艺术初步划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为汉唐-晚清,烙画的萌芽期。我国已故著名文字学家康殷先生在其撰写的《文字源流浅说》第五章详细记载了人们早期烙印活动的演变过程:《金文编》释为焂,像把形物置于火上加热,以熨人背之状,为古代火烙疗法;《韩非子》‘上古之时……按抚毒熨’的熨字。汉代烙马印是迄今已经知道的最早的烫具;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汉墓出土的漆匝等器物上发现烙印戳记。关于烙画最早的记载见著于晚清末年李放编著的《中国艺术家征略》一书,内容是“征引各家论说,以记历代手工艺人为主。”书中记载:“张崇唐代名画工。擅长烙画,人称巧人张崇;清嘉庆丁卯锓版印行,道光辛巳年重印《双藤书屋》有序“罗云山人火画歌”:赵城籍班禄,别号罗云山人,工火画,深浅阴阳,毫厘可辨,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具有生气。中期为1887-1968,烙画的商品化时期。河南南阳擅长绘画的赵绘三,偶然间以烟扦在烟杆上烫烙作画,得一小品,后在各种木玩上进行创作,均获成功,经过潜心研究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他的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晚期为1969年以后,烙画的艺术化时期。在商品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艺术化,政府政策的支持,烙画工具进行改革,成立专门的烙画组,从事相关研究,烙画艺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硕果累累篇
1972年其烙画作品《崇山峻岭架银线》参加全军美展,并在军内刊物发表,成为中国美术史的里程碑。1987年河北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艾秀琪的烫画艺术》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并作为文化交流节目送往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六家电视台播出。1991年举办画展,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为画展题字“木与火的艺术”,中央电视台现场录制艾秀琪《木与火的艺术》画展编入中央电视台对外宣传电视节目。1993年参加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由香港经纪人在画廊专营其国画作品。同年在深圳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军旅书画家十人展。1994年河北电视台拍摄《艾秀琪的中国画艺术》专题片,同年与山东美协副主席朱全曾先生在广州东莞市联合举办画展。1995年在北京香山举办国画展。同年应邀赴新西兰惠灵顿市举办画展,为外交谈判贸易部部长菲侓普.伯登先生和惠灵顿市市长法兰.威尔得画像并被收藏,受到国际友人好评。1998年赴泰国曼谷参加“中国美术家泰国大汇展”,泰国星暹日报专版报道其艺术成就,该报主编扬成俊先生题词,称其山水画是“山奔海立,沙起雷行”。
1999年应香港油尖区文化艺术协会邀请赴港讲学,并举办画展。香港大公报、新报以整版篇幅介绍《牧石的中国画》。2000年创办了牧石美术学校。2006年应邀赴法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为法国留尼汪省长纳西玛.丹达尔和首府圣丹尼市市长勒内.保罗.维多利亚等画肖像。
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梅迪亚中心向中国绿化基金会捐赠巨幅国画《胡杨精神赞》,各电视台相继报道。2010年为丰富廊坊市的文化生活,投资数百万元创建廊坊市第一座具有自主产权,集创作、展览、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个人艺术馆——牧石艺术馆。2011年在人民大会堂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赠送巨幅国画《大漠油田》。2012年9月19日上午十点,在东莞艺展中心B5栋二楼经纬艺术馆举办《艾秀琪中国画--山奔海立.沙起雷行》。
信步闲庭篇
蓄一头花白卷发,着一身素色家居服,一只猫儿跟在身后调皮的紧,工作台的台布上留下猫的杰作-梅花朵朵,老师宠溺的摸摸它,这就是第一次见艾老师的场景。两层小楼的美术馆,楼下展览工作,楼上休息待客。烙画的时候专心致志,闲暇的时候看书品茶,这就是艾老师的日常。艺术家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更为执著。老师拿他的素材烙画给我们看,一张木板上是四种不同的云,早上的云薄雾朦胧,晚上的云霞光笼罩,积雨云是暴雨的前兆,秋是天高云淡。千奇百怪的石头有不同的画法,圆石、怪石、奇石,还有自创的鹅卵石画法。还各种树的画法,老师偏爱胡杨,1992年第一次带领画家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写生时见到胡杨,就被它“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腐”的胡杨精神所震撼。
老师的别名为“牧石”,他说:小时候在山上放羊的时候,拿彩石子在岩上作画,一边放羊,一边画画,所以取名牧石”,山上只有他们一户人家,整日放羊,八岁才开口说话。在军队的时候是通讯兵,直到33岁进入天津美院进修前,没有正式学习过美术。以天地为灵感,以万物为凭借,或许在很久之前的某个午后,当他拿起一个不知名的彩石子在岩上恣意挥洒的时候,一切就在悄然的发生变化了。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他们夫妻分居两地,夫人在北京负责企业的运营管理,艾老师在廊坊专心艺术创作。很幸运遇到艾老师的夫人刘萍老师也在,近距离的感受了她们夫妻相处日常。正式采访的时候,摄像问有没有艺术点的服装,老师找来找去,刚套上了水洗牛仔的旧工装,就被夫人直接否了,还是夫人找出一件黑色的毛衣。试音的时候需要老师先说一些话,艾老师“嗯”了一声,就没有了下文,夫人隔着一间屋子的距离说“介绍一下你自己”,艾老师秒懂。或许这就是二十多年来一切经历风风雨雨的默契。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