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福昌
《说说“老好人”》、《说说“小精人”》、《说说“掴褶人”》、《说说“长舌人”》、《说说“忽悠人”》……一口气写了九种人。几年前,河北邯郸市《邯郸晚报》相继刊载的几篇佳作,读来不仅朗朗上口,充满诗意,而且有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令人耳目一新。这就不能不令人对被朋友亲切地称为“二哥” (因其在家排行第二)的作者秦振海肃然起敬,情不自禁连呼:解渴、解渴,好解渴!
其实,如上短篇仅是振海若干佳作的一个小小展示,或谓“冰山一角”。由其本人执写,汇集了近40篇作品,题为《走路》的册子,目前已脱稿装订面世。册内无论是他的《籴米与布袋》、《做人、为官、看事》“透气”之说,或是从《“一把手”应践行的“五不”理念》,到《人生四种恩情不能忘》之论,篇篇长短之作,无一不句句力透纸背,又无一不字字运笔流畅,见解独特,简直到了令人拍案叫绝之程度。读来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不仅喻理喻情入木三分,且令人自心灵深处生发出一种少有的美感。
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梅花香自苦寒来”。振海这位目前在政界县职岗位20余年,仅政法委正县职岗位就达10年之久,无怨无悔、勤奋耕耘的领导干部,之所以能有当今凡说即“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引得掌声如爆;凡写即“提笔千言,妙笔生花”,让人“读不释手”。其雄厚功底,既与他能和上至达官高人、下至社会三教九流坦诚直言、掏心交友的人生实践密不可分;又与他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的日常良好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本人与振海同龄,曾与他同于1972年冬季被一个“车皮”载入张家口军营,彼此可谓“直系”战友。在那“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我有幸当上了无线电通讯兵,他则在打山洞、推小车搞“国防施工”。当他与身边的战友比着劲给房东担水、扫院学雷锋的当儿,我也在“抢”做好事的同时,悄然掏包一毛钱买来主席像张贴在连队常开会的墙壁中央,而引发连串的"赞叹"…….当他被慧眼识“金”者从深山洞现场“脱颖”为团政治处报道员时,可是我们全师当年入伍的5000多名邯郸新兵中,唯一的一个专职从事新闻工作的同乡战友,真是名副其实的“千中挑一”,这一干就是4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振海因母长期重病而由战士转地方后,在农村、工厂干过,在县、市宣传部门干过,既当过“写手”,又当过领导,一路“打杀”至政法界成为“有名”的官员,全凭真才实学,实属不易;而我由营职军官“混”至也被人称为“名记”,与其相比,夜深人静时也有自愧勿如之感。然而,有一点是极为相通的:我们都感觉工作与生活是那么充实,鲜花与小草别样艳丽。
说到底,《走路》是振海大半生的厚积薄发,特别是他人格魅力与那超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他自幼家境不幸、童年坎坷人生的缩影。邯郸学步,其精髓在于不能亦步亦趋,贵在走出簇新的正道。“二哥”和咱一起走路,不仅为年轻的人们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指明了“航标”,我辈同龄之人也受益非浅,更是他对社会做出的奉献,献出的一份无形资产。我为有这样一位无私的二哥而自豪,二哥也是邯郸5000余名同年战友之骄傲。
相关阅读
2023-10-14 11:29:14
2022-11-20 20:31:49
2022-09-16 22:36:58
2022-05-18 23:22:46
2022-05-01 20: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