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走进廊坊三河市泃阳镇东套村,会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清净气氛:一条条水泥路平坦宽敞,路边法桐、侧柏成列,两侧粉刷一新的墙壁上是醒人耳目的标语和倡导孝、廉、仁的壁画长廊,看上去秩序井然,又充满浓郁的生态气息和深厚的人文韵味。若是春夏时节,绿树成荫,鲜花怒放,更是美不胜收。
说起来,这样一个整洁清新、和谐美丽的绿色生态村,出现在繁华城区的一隅,可不是“从天而降”的,背后还有一段“蝶变”故事。而说到东套村由乱到治,由治到稳的变化,人们总会不由得赞叹和谐村庄的擎旗人——高学亮。
“我是东套人,一定要让东套村美起来、亮起来!”
初见高学亮,只觉得他就是一位衣着朴素、不善言辞的普通中年人,看上去敦厚、正直,但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在短短3、4年间就带领父老乡亲们把一个落后村庄建设成了三河市净洁亮美、和谐稳定、富裕文明的“先进村街”。
当上东套村发展的“带头人”,对高学亮来说是一个比较重大的人生转折。按照本来的人生轨迹,他现在该是个经营企业、年入几百万元的“老板”,可是,为了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为了父老乡亲们,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转向而行。
1980年12月,高学亮响应国家征召,到北京军区后勤部汽车独立团(大同)服兵役。在部队期间,他服从领导,听从指挥,苦学汽车驾驶技术,凭着过硬的技术,他第一年就当了副班长,第二年就担任班长,先后四次荣获营、连“嘉奖”。1984年初,他带着对绿色军营的不舍回到家乡。1987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辞职“下海”,自筹资金4万元,干起了个体运输。到了2004年,他就成为拥有12部运输汽车的“老板”了。从2004年开始,他又凭借多年的业务关系,拉起一支建筑队伍,参与运城、唐山、沙河、三河、定州、廊坊等华北五省区市的电厂建设项目(部分)工程。
2014年5月中旬,正当高学亮在电力建筑行业大显身手的时候,泃阳镇领导约他谈话,跟他谈起了东套村班子“软懒散”和村街“脏乱差”的状况,并表示:经过镇党委多方考察和慎重遴选,希望他回村,负责村里全面工作。
在村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上,高学亮郑重承诺:“我是东套人,决不能看着村子乱下去、脏下去,也绝不辜负镇党委的重托,绝不辜负全村父老乡亲的期望,一定要让东套村和谐发展,美起来、亮起来!”随后,高学亮进一步明确了要带领大家实现村庄“美丽文明、和谐发展、群众幸福”的三个目标,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2015年12月,高学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2017年1月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
建强堡垒,提高班子战斗力
上任之初,抓什么?怎么抓?为了能有个好的开局打下坚实基础,高学亮走访了村里十几位老党员、老干部,寻求治村良策,以求破局之道。一番沉思之后,他认为,首要任务就是建强堡垒,提高班子战斗力。
东套村位于三河市城区中心,有160户、746口人,耕地215亩。村里有党员39名。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东套村村情乱、人心散,上访不断,成了远近闻名的后进村。高学亮深知抓好班子建设对村街发展的重要性,他以“共建和谐新农村”为切入点,着力建强堡垒,不断提升支部班子的战斗力。
首先,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高学亮经过认真考察并报请镇党委批准,配齐了两委班子成员,并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全村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良性局面。同时,还按照“五个好”的要求,认真落实“一制三化”运行机制和“4+2+1”工作法,深化党员“七权七责”和群众“四权四责”。这样,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规定内容、程序进行决策和公开,并接受监督,充分彰显了民主决策和严格的工作纪律,从而树立了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形象。
其次,加强党组织宣教阵地建设。积极组织学习党章、党史和党的基本常识,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锤炼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结合每个月的党员固定活动日,以村级活动场所为主要阵地,充分发挥农家书屋、阅览室等场所的作用,围绕“乡村美丽、村街文明”这个主题开展好各类活动。
再次,创新党员教育模式。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平台,通过短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及时向党员传递最新信息,使党员随时随地在第一时间学习到党的政策方针。特别是在“两学一做”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中,根据农时季节,运用“三会一课”、形势教育报告、党员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学习教育。
最后,抓好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对于5名长期流动在外地经营工商业的党员,要求他们在经营地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村党支部定期与他们进行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
办事公正,廉洁为民,巧解村中“老大难”问题
古语有云:“公其心,万善出。”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要想解决好村里的各类历史遗留难题,首先要有一个公正的态度。对此,高学亮主要采取了三大举措。
第一,抓组织,建立村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由两委班子成员和“三老”人员组成村民调解委员会,对村里发生的各类邻里不睦、民事纠纷等情况,及时进行了解和调解、处置。同时,开展以“三找”为主要内容的走访活动,以“找问题、找对策、找思路”为抓手,在村委会建立橱窗,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定期公开,并设立意见箱和意见簿,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广泛听取意见。两年来,先后征集到涉及交通、医疗、文化教育、发展致富及业余文娱生活等各方面问题及意见建议30余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5件。
第二,解难题,收回拖欠租赁集体土地承包费。过去,村里有7户承租的25亩集体土地,拖欠承包费10余万元,干部群众意见很大。为了破解这个难题,高学亮先拿自己的本家和亲戚“开刀”,让他们带头上缴承包费。随后,带领两委班子成员逐家走访,落实承包合同条款。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和风细雨式的沟通和入情入理的调解,不到两个月时间,被拖欠好几年的承包费全额回收到集体账户。
第三,敢碰硬,解决侵街占道“老大难”问题。村里有13户家庭,在未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无故侵占村里闲置土地及街道旁零星空地10余亩,还有6户租赁集体临街门店的商家,也一直拖欠应缴纳的租赁费用,这些成为很棘手的难题。在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联席会上,高学亮提出“办事致公、守廉为民”和“端平一碗水”的要求,通过与19户家庭当事人的沟通、协商,与占用土地者补签了20年集体土地承包手续,6户门店当场交齐应缴款项。就这样,村里及时收回了25万元的收入,全村上下更是形成了齐心干事业、团结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办好惠民实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这几年,高学亮一直把建设和谐幸福新农村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高质量完成村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形成“自然、朴素、整洁”的美丽乡村新气象,为群众办了十来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
一方面,在“硬件”上下功夫,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
完善排水系统,解决沥水之害。由于村庄地处泃河西岸,村庄东部有部分民宅地势低洼,每逢夏季,遇到大暴雨就会严重积水,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出行。为此,村里重新铺设了8条主要街道、5200延米的排水系统,使全村沥水顺畅排泄到泃河。
修建主辅道路,彩绘文化长廊。2015年,多方筹集资金630万元,将村内8条总占地1.8万平方米的主路和42条总占地1万平方米的巷道,全部修建成水泥板路。铺设路边彩砖甬道1.2万平方米。栽植法桐、侧柏和球状黄杨球等风景树木1100余株。此外,还将8条主街两侧墙壁粉刷、彩绘成为文化长廊。与此同时,在修路过程中,还拆除群众庭院前后“探头”、“伸腿”侵占街道的310间煤棚、旱厕,清理各类垃圾400余吨,放置垃圾桶(箱)120个。
修建田间耕作路,方便村民耕种收获。2016年春,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鼎力赞助下,拉运砂石料500余方,将村东600余米长的田间耕作路修建成6米宽的砂石路。
安装照明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2016年,对原有的几十盏低矮破旧的路灯进行全部更新换代,安装了漂亮清洁、经久耐用的106根太阳能灯盏。
安装监控系统,提高村庄安保系数。在主要街巷路口,安装了监控视频器46个。
改变生活习惯,实行厕所革命。争取市、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将150户家庭的旱厕全部改造成洁净、卫生的三格式处理的水冲厕所。
另一方面,注重打造“软件”,让村民生活更便利、更丰富。
建立便民工作站,提供优质服务。对于村民的政策法律咨询、社会矛盾调处、扶贫帮困、生活救济、计生服务、土地审核和户籍婚姻等问题,提供“一站式”和“一卡清”服务,解决了群众过去跑路多、费时间的难题。
建立卫生服务站,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在村委会院内,建立起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卫生室,方便村民求医问药。
建设文化广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6年春,筹资100万元,建起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广场,配置40套健身器材,修建起篮球场。同时,还建设了占地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室,设置多功能厅、培训室、图书室、兵乓球室、******室,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17年7月,还从北京聘请到一位三河籍书法名家,每周日下午对村里20余名老幼书法爱好者进行无偿指导服务。
通过这些举措,乡亲们都感受到自己的日子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也更珍惜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这些惠民成果。
关注民生需求,提高群众幸福感
村里建设得好不好,最重要的还是看乡亲们的幸福指数高不高。对此,高学亮更关注民生需求,从细节着眼,致力于提高群众的幸福感。
在重大节日,安排走访慰问暖民心。去年春节期间,两委班子成员带着米面油等节日礼品,到20余户低保、残疾和困难家庭进行慰问;“七一”建党节,慰问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并对特困的3户党员,每家送去2000元慰问金;“八一”建军节,慰问了27名现役和伤残、退伍军人,送去茶叶、白糖等防暑降温礼品;重阳节,慰问了80岁以上的10名“老寿星”,每人送去10斤鸡蛋和一桶油、一箱奶……受到慰问的村民们非常感动,其他村民也都为此举点赞。
确定重点帮扶联系户。对村里的特困家庭、因病致贫的8户家庭,确定为两委班子成员的重点联系户,定期登门看望,解决所需所难。近两年来,村里有4名村民患了股骨头坏死、肺癌、胃癌和淋巴癌等大病重症,都及时申报民政部门,并通过网络筹集资金,使他们得到及时救治。
建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在村民中积极倡议“移风易俗、文明节俭”的新风尚。今年10月份,高学亮在自己儿子结婚时,第一个带头不办宴席、不收份礼,只把双方亲戚聚在一起,办了简朴、喜庆的三桌酒席,得到群众交口称赞。
组织大龄男女联谊会。由于社会观念和人们婚恋思想的变化,大龄单身男女问题逐渐凸显。在东套村有10余名大龄男女青年,为解决他们的婚恋问题,村里在青年节和七夕节等节日期间,举行大龄男女联谊会。目前,已为五对青年男女牵上了红线,其中有两对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开展“十佳”评选活动。开展“十佳党员”和“十佳和谐家院”、“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儿媳”、“十佳好儿子”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营造文明和谐的良好村风。几年来,东套村村情稳定、人心思变、邻里和睦、团结和谐,成为无一例上访、无一例恶性事故、无一例涉刑案件的“三无”村街,全村上下呈现出一派祥和、幸福的新气象。
如今,高学亮正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谋划着棚菜生产、种植养殖和传统泥陶生产等远景规划。“新变革、新成就令人振奋,新思想、新方略令人坚定,新蓝图、新征程令人憧憬!”高学亮说,他要带领乡亲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一往无前的热情和扎扎实实的实干精神,早日把东套村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小康村。(任雨薇 陈洁)
相关阅读
2024-03-04 21:15:53
2024-02-22 13:38:44
2024-02-21 15:51:12
2024-02-02 17:44:52
2023-10-24 18:14:17
2023-10-10 10:59:51